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全球人工智能人才開始逐漸進入量產模式。
今年6月,百度和浙江大學聯合承辦了首屆中國高校人工智能創意賽,旨在挖掘有潛力的人工智能人才。
而阿里和騰訊方面也一直積極觸電高校,我們常能在國內許多人工智能賽事的評委和專家席當中搜尋到阿里和騰訊的身影。
目前,BAT三家人工智能的藍圖已經畫好, 新一輪的爭奪將圍繞人才展開,而到底誰能做好“螺絲釘”的品控工作,為搭建人工智能的廣廈再添一把旺火,各方均拭目以待。
AI人才,一直像“斷了的弦” 再好的戰略,要想得到實施就需要充分的人力準備。
實踐證明,人力準備是戰略實施成功與否的關鍵。
但目前,在人工智能行業,缺人的哀嚎聲在行業內此起彼伏,人才的短缺仿佛已經成了阻礙行業進步最重要的原因。
那么,在技術高速發展的冰山之下,長期以來隱藏在人才領域的問題到底是什么? 1、人才不在于少,是遭遇“人才鴻溝” 人工智能作為一個全新的領域,與其他所有新興的概念,比如曾經的“共享經濟”、現在的“新零售”等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僅是商業模式層面的更新,更是技術層面的更新。
因此,對于人工智能行業而言,其缺乏的人才并不是普通人才,而是頭部的精英人才。
2017年人工智能浪潮興起,2018年人工智能元年定義萬物,這短短的兩年之間人工智能雖火力全開卻不可避免地遭遇了人才的“科技鴻溝”。
在高校方面,人工智能人才的培養還處于起步階段,直至今年5月,南開大學、南京大學、吉林大學、天津大學等一流大學才剛揭開人工智能學院的牌匾,這一現實情況決定了目前人工智能行業一定會出現人才基數總體不足的困境。
因此,在這個時間節點上,如何盤活存量人才就成為了新的關鍵。
我國擁有廣泛的計算機基礎人才,實際上,這部分人才要實現把計算機領域的專業能力向AI能力轉化的可能性非常之高,目前欠缺的不過是一個足夠明顯的信號來提醒他們調轉船頭。
而百度此次舉辦的人工智能高校創意賽無疑正在起到這樣一個釋放信號的作用,通過創意大賽的方式,使少數頂級AI人才脫穎而出,然后再讓他們以領頭羊的姿態引導整個行業人才興致上漲。
2、技術不是底子不厚,是沒有聯動 目前,中國AI人才的水平遠遠不敵美國。
在教育層面,在全球的367所AI高校中,美國擁有168所,位居世界第一。
而中國則僅居第二梯隊,且與美國在AI高校數量上的差距非常之大。
在基礎層人才儲備層面,美國以壓倒性的優勢盤踞著AI龍頭老大的地盤。
當下,美國AI基礎層從業者的人數有17900人,而反觀中國,基礎層的從業者,比如芯片領域、AI技術平臺領域等,只有僅僅1300人,約為中國AI人才總數的3.3%。
除了AI人才布局起步稍晚之外,究其國內外差距的根本原因實際在于我國的人工智能領域,還沒有形成產學研深度聯動的態勢。
我國涉獵人工智能的高校,以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為例,其頂級學者的數量,及其頂級論文的發表質量在世界范圍內都能夠站得住腳。
另外,百度、騰訊、阿里等互聯網巨頭所擁有的AI技術也在世界領先。
但是,盡管有著殷實的技術底子,我國卻一直沒有實現科研、教育、生產等不同的社會分工在功能與資源優勢上的協同與集成化,從而導致AI技術的創新無法進行上、中、下游的對接與耦合,長期陷于落地痛、變現難的泥淖。
而最終,盈利的缺失會反過來在一定程度上對科研、教育、生產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當然,也就是影響這三個環節當中的人,使其對行業失去該有的信心。
3、市場前景不是沒有,是資本推動需要時間 盡管有關AI的融資一直火爆,但是仍然不斷有行業人士站出來預測,2018年,AI行業或將迎來倒閉潮。
而這樣的信號讓面臨就職選擇的人群不得不開始考慮人工智能的行業前景。
事實上,2017年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指出,到2020年人工智能產業規模會超過1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
同時,普華永道也預測,人工智能將在2030年為中國帶來20%左右的GDP增長。
目前,AI能夠帶動的相關產業非常廣泛,從智能制造、智能醫療到智能城市、智能農業、國防建設,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將在AI技術的加持下實現產業升維。
2014年的軟銀世界大會上,軟銀董事長孫正義曾經提出國家競爭力公式,即競爭力=生產性×勞動人口。
而依據這個公式,國家如果大力發展人工智能就可以在人力成本不斷上升的未來保證競爭力不降反升。
這也是為什么如今的人工智能即使在一片“倒閉”之聲也能穩步向前的根本原因。
所以,客觀來說,人工智能的市場前景不是沒有,只是在現階段資本的推動力還需要一定時間才能發揮效用。
相關的行業人才如果只是抱著浮躁的“唯盈利”心態去看待AI產業,缺乏長期目光,則無法正確認識AI的時代價值。
AI巨頭如何理性追逐AI人才? AI人才的需求量一直在呈直線上漲,年復合增長率超過200%。
而且,根據騰訊研究院發布的《2017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書》顯示,全球AI領域人才約30萬,然如今的市場需求卻已在百萬量級。
嚴重的人才供需矛盾,促使AI巨頭們不得不開始下重金挖掘AI人才,但如何才能更加理性地追逐AI人才而非一昧燒錢,或許有以下這三個方面可以值得參考。
1、挖掘人才只解“一時之渴”,培養人才才是“源頭活水” 如今巨頭挖人已經成為常態。
從前樂于到各大高校挖人的,都是其他的對壘高校。
但隨著產學研之間的關系從結合到融合,現在去到高校挖人的基本上已經變成了大公司,而在這背后所顯現出來的趨勢是,過去分離的學術研究和企業應用已經開始合流了。
然而目前看來,這樣的合流并不健康。
在高薪的誘惑之下,人才“孔雀東南飛”的現象讓高校的科技資源一度成為擺設。
目前企業瘋狂的人才挖掘工作已經開始妨礙高校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科研工作,甚至擾亂了許多大學國家級實驗室的教學狀況。
另外,除了高校挖人,企業還會選擇通過吸納海外人才補足國內的人才短板,但前微軟亞太研發集團首席技術官張宏江博士卻認為,“人工智能人才短缺是世界性問題”。
一昧地挖掘人才而不去培養人才的方式,只能解決企業的一時之困。
沒有了高校科研成果的反哺,最終還是不利于行業的整體發展。
所以,對于現在AI巨頭而言,他們需要建立自己的AI人才培養體系。
例如百度,其作為一個技術公司,有著極強的人才品牌效應,被外界許多公司公認為技術工程師成長的搖籃。
今年舉辦首屆人工智能高校創意賽的動作也從側面反映出百度在人才培養方面所下的心血。
同時,百度內部的人才留存數據也表明,往往能和公司長期走下去的都是公司內部培養出來的人才而非外部空降的人。
2、不能只談AI人才,多元化人才搭配才能更好地TO B 現階段,B2C的商業模式在人工智能領域火候不夠,其所帶來的紅利難以支持人工智能企業渡過目前的生存階段。
這主要在于To C類產品面臨的“金發女郎效應”,即人工智能產品如果太過創新,太過超前,那么消費者則會感到陌生,從而不能理解,不能相信。
但如果毫無創新,消費者又會覺得純屬抄襲,無聊乏味,沒有購買使用的必要。
所以如何找到這之間剛剛好的狀態是接下來To C類產品要解決好的問題。
總體而言,鑒于百度等AI巨頭的平臺和數據優勢,B2B是目前比較合適AI發展的商業模式。
但是做好To B業務所需要的不僅是懂AI的人才,而是既懂技術,又懂商業,又能銷售的復合型人才。
另外,從公司的維度來說,健康的人才結構應該體現多元化的人才搭配。
所以,未來AI巨頭的人才培養計劃需要同時抓住軟實力和硬實力兩個方面進行深度推進。
3、AI創意大賽做人才平臺,加速AI的應用之路 《2018年中國人工智能商業落地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AI創業公司獲得的累計融資超過500億元,但2017年中國AI商業落地100強創業公司累計產生的收入卻不足100億元,90%以上的AI企業虧損。
在商業落地的過程當中,AI公司普遍痛感強烈。
就連IBM,最近都有內部消息人士透漏,Watson健康部門要解雇大約50%至70%的員工。
缺乏有效的產品評估標準、商業模式不清晰、缺乏有效的行業算法模型,顯現出人工智能的落地之路痛點諸多。
如何才能在泡沫當中尋找明晰的發展路徑是目前行業的當務之急。
另一方面,媒體哄抬人工智能的高度和能力與個別人工智能的表現不佳形成鮮明對比,易使人工智能行業整體陷入信任危機,甚至成為就業人才眼中的高風險行業,不利于吸引人才踏入行業。
如果說第三方的論證總是顯得論據不足,那么自我實踐無疑是最好的檢驗辦法。
因此,如何糾正大眾對人工智能的偏見,提高人才對行業的信心,最好的辦法就是讓AI巨頭提供一個人工智能創意大賽的平臺,在開放的技術框架當中,給予人才在人工智能領域進行自我探索和自我說服的機會。
例如,在此次國內首屆高校人工智能大賽當中,百度作為主辦方,為競賽提供了PaddlePaddle深度學習開源框架,方便參賽選手進行人工智能的多功能應用探索,其中包括搜索、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理解、情感分析、機器翻譯、用戶畫像等常見AI業務。
由此也可見百度方面一直十分關注AI落地進程,并嘗試利用AI創意大賽打造人才平臺,讓AI應用逐漸走上快車道。
AI大賽成賽點,但賽后人才生態的建立才是更高的堡壘 AI大賽打響了AI巨頭之間的人才爭奪賽,但是賽事過后,誰能真正把賽事的價值挖掘到位才是更值得關注的重點。
1、大賽后的產業鞥能否繼續扶持 大浪淘沙,AI大賽洗出了真正的人才。
但是最終能否讓人才反哺產業,其關鍵在于比賽結束之后有無專門的項目扶持來激活產業的創造力。
AI創意大賽是優質項目的聚寶盆,因此大賽的落幕不應該成為賽事的終點。
反之,應成為扶持優秀技術人才的開始。
如若比賽結束后大家就如鳥獸散,那么規格再高的比賽也只是吸引鎂光燈的花架子,無法產生有價值的實際效用。
百度作為首屆高校人工智能創意賽的發起者,在未來或能通過擔任比賽優質項目的投資人發揮更大的行業影響力。
而這也會成為百度進一步增加自身魅力,吸引人才的法門之一。
2、大賽生態和平臺生態能否實現發生化學反應 目前,國內AI生態化已經逐漸走入正軌。
尤其是百度,從數年前投資巨額資金研發AI技術,到如今開花結果,百度已經形成完整的AI生態閉環。
首先第一層是處于基礎地位的百度AI開放平臺,比如智能語音開放平臺DuerOS、深度學習開源平臺PaddllePaddle、百度大腦等;第二層是百度的AI伙伴,百度深知人工智能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因此它聯合了許多產業鏈企業參與AI共創。
第三層則是落地應用,而這也是可以和百度這次舉辦的高校AI創意賽發生化學反應的關鍵一層。
如何建立AI創意大賽生態,如何將其與百度原有的優質生態聯系起來加速AI技術的場景化和產品化,而不僅僅作為一個獨立的比賽,是大賽過后百度需要思考的問題。
如今,AI人才已成軍備競爭,加注創意賽的AI巨頭不斷進擊,一將難求的局面相信不久之后將有望徹底得到扭轉。
下一篇:AR技術會是汽車制造商下一個關注點么?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人工智能如何落地?百度AI帶給創業者的方向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