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作為對話了近千位創始人的艾問人物團隊,我們感受到了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全球疫情不僅打亂了人們的生活,也重創了全球經濟,黑天鵝振翅扇動的風暴來襲,太多不確定性擺在我們的面前。
但艾問團隊相信穿越風暴峽灣,也是對翅膀的錘煉;鉛華散盡,同樣意味著拐點之后的重新開始。
再次感謝封面新聞的邀請,借此機會來談談作為艾問人物的創始人對后疫情時代的想法,為大家分享創業者的不死法則,如何應對重啟2020,以及如何迎接未來的機遇。
當下的中國已經處在全面復工復產的進程中。
2020年5月21日兩會召開,是重啟2020的重要標志事件,這也意味著中國先于歐美復蘇。
但非常艱難的是創業者,當創始人們告別長時間的居家隔離,紛紛準備大干一番時,如約而至的現實不是報復性消費,而是報復性存錢。
百位創業者齊發問在艾問傳媒的北京辦公室,我們接待了很多近期遇到過發展瓶頸和困難的創始人。
他們紛紛表示,“自己的商品不好賣了”、“一級市場投資人也沒錢了”——這背后的原因很多,我相信所有的創業公司都感受到了壓力。
我是長江商學院EMBA第29期的學員,學校也給校友們發來了一份調查報告,上面有這樣一段數據,我也想分享給諸位。
2020年第一季度,受新冠疫情的影響,60%以上的創業企業處境都比去年同期明顯變差。
“錢荒”之下,“裁員潮”的陰影也一直都在,23%的創業公司選擇對已有高管降薪,而18.5%的創業公司將進行裁員。
在艾問人物對近千位創始人的調查中,很多人也向我們提出了一些問題。
中國的創業者們紛紛在問,“怎么養活團隊?”“怎么保住業務?”“怎么活下去?”大家不得不在疫情之后重新開始思考企業生存的基本問題。
但仔細想想,這些困難真的只是因為疫情嗎?《創業不死法則》揭秘企業經營困難,發財難,賺錢難,難道僅僅是因為疫情嗎?首先我們要對這個世界有個宏觀的,正確的認識。
艾問人物認為,過往的經濟轉型中,中國的經濟是如履薄冰。
一邊要保持增長,一邊又要擠去水分。
過去幾年,水分主要來自于房地產,而如今,互聯網泡沫也越來越被重視。
互聯網創業為什么會有泡沫?因為在移動互聯網的紅利之下,中國往往不是科技創新,而是模式創新,那么就會讓創業看起來非常容易。
很多的場景是,三五個人突然有了一個想法,馬上就開始干起來,干起來之后呢就找資本融資。
從2014年艾問人物創立至今六年時間,我們看到了起起伏伏的泡沫,甚至很多行業都蕩然無存。
從O2O的共享,到P2P的坑蒙拐騙,到ICO的全民炒幣,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的創業圈培養了非常強烈的套路和賭徒的性格。
但試錯的成本被壓縮到極致的時候,人們很簡單地以為創業簡單,但這世界上其實最難做的事就是創業和投資。
收看艾問頂級人物專訪和艾問每日人物評論的很多朋友也發來了反對意見說,“不會啊,中國市場這么大,中國人才這么多,創業和投資怎么可能難呢?”泡沫誕生,創業艱難,投資有風險的原因很簡單:大家一窩蜂涌入一個領域,用著相同的技術,互相抄襲創意,比拼流量,直到獲得資本青睞, To G to資本再開始新一輪的燒錢大戰。
難道您覺得這樣的故事是可行的嗎?是可持續的嗎?在艾問人物看來,這背后是資源的巨大浪費,能贏家通吃的,往往是底子最厚的、實力最強的、最為專注的、最為堅持的,但未必是社會真正需要的。
事實上,早在2019年年初,隨著資本市場對互聯網創業項目盲目估值的隱憂,投資人的出手已變得越來越謹慎,融資難度逐步加大,大批創業企業淘汰賽就此開始。
我在2018年攜手中信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創業不死法則》,大量地記錄了在中國創業易死的十種大坑,其中包含偽需求、團隊內訌、創始人放棄、政策變化等等十大類。
也歡迎各位搜索艾問的創新創富系列圖書。
從這個角度來看,疫情并沒有淘汰創業者,它只是讓淘汰本身加速了。
寒冬之下,唯有最優秀的公司和創業者才能生存下來。
2020與2003,變與不變當我們對現實迷惘的時候,不妨向歷史找答案。
今天我們經歷的是2020年新冠肺炎,必須回頭來看2003年的非典對商業世界的影響,看能否從中歸納提煉出一些邏輯和道理。
同樣是被疫情改變了商業世界,2020與2003是何其的相似。
那一年,陳天橋和他的盛大游戲,因為網吧門可羅雀一蹶不振;梁建章的攜程,因為訂單急劇下降,一度走到破產邊緣;俞敏洪的新東方,現金流完全斷裂,只能靠朋友借錢度過難關。
而疫情之下的阿里,更是面臨著一場空前的“浩劫”,曾經有財經作家這樣紀錄那段時光——“(阿里)錯過業務發展的高峰是一場災難,因為員工出現問題業務流程被迫中斷也是災難,出現大規模員工抱怨造成的人心渙散同樣也是災難,包括他們的領袖馬云……”但就是在這樣不被看好的情況下,這些最優秀的創業者還是堅持了下來。
馬云不僅通過關懷與激勵穩住了人心,挺了過來,還發現了社會的真正需求——在線購物。
阿里巴巴也因此涅槃重生,此后,內部凝聚力的高度統一,成為阿里最有力的武器。
艾問預見線上經濟的未來真正的社會需求,永遠處于變化當中,當所有人都以為互聯網創新已接近尾聲、社交與電商大局已定之時,依然有抖音、拼多多這樣的現象級產品突出重圍。
在這樣困難與機會并存的時代,艾問資本也應運而生。
我們相信唯有變化才會給后來者以機會,那些閃耀著新需求和新機遇的微光,也必然會因為這次危機而顯現。
之所以在艾問傳媒之外也成立艾問資本,就是我們要有預見未來的力量。
在危機中與能夠成就未來的時代創始人同行。
機會很多,放眼全球根植于亞太,我們只選擇專注于媒體和科技領域。
因此,我們也有幸與這些在困難中抓住機會的偉大創始人和企業同行。
我們成功投資了包括字節跳動、地平線、喜馬拉雅、影譜科技、達觀數據、資本觀察等諸多優秀企業。
如何重啟2020,這不僅是對創業者的命題,更是對資本寒冬中,每一個投資人的挑戰。
接下來我們將細細盤點一下疫情之后會出現哪些機會呢?首先,我們認為第一個機會在于線上經濟。
因為疫情之下,所有行業都在擁抱互聯網,這是一種被加速的擁抱,某種程度上成為一種政治正確。
長時間的室內生活,改變我們的消費習慣,促成了線上人群與線下人群的“破圈”。
比如2020年的老年人也真正開始錄制抖音,看起了B站,而年輕人也學會了跳廣場舞、直播燒菜。
毫無疑問,這種破圈帶來了新類型的用戶群體,新的需求也隨之誕生,對此我深信不疑。
但硬幣都有兩面,在疫情期間最受益的行業,或者疫情期間發展最快的行業,在疫情之后很可能會變成競爭最激烈的行業——這是每一個創始人和投資人,在得意時需要謙虛,在危難時需要樂觀的重要原因。
巴菲特曾說,“別人恐懼的時候我貪婪,別人貪婪的時候我恐懼”。
我們舉個例子,比如在疫情期間,在線學習顯然變成了一個高速增長的行業,但我們都知道線上教育不可能完全取代線下,因為線下教育有獨特的信息傳遞方式,這是人類互動和社交的本能。
但因為疫情期間沒有選擇,全國的中小學都停課,在線教育就變成了剛需。
再比如在線辦公,遠程辦公是不是可以替代線下辦公?答案也是幾乎不可能的,歷史上包括雅虎、微軟、谷歌等巨頭都曾嘗試過線上辦公。
比如為了2020年的日本奧運會,微軟的日本分公司就在去年做過一次演習,嘗試全員連續幾周在家辦公,最后發現效果并不好,于是很快又恢復了線下辦公,因為遠程辦公是有信息損耗的,不可能完全取代線下辦公。
用一個線下線上的教育和辦公來揭示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呢?就是很多線上的風口,在疫情結束后也許會消失,這是一個預防針。
我們看到抖音爆火,線上直播成了人們生活的常態。
也許在疫情之后,有一部分用戶仍會存留,但不會有那么多用戶花那么多時間,那么對這樣一個需求的變化,創業者投資人們,你們意識到、也準備好了嗎?但這是不是意味著進軍線上就是錯誤的?我不這么認為。
因為疫情之后,但凡還能活下來的線下企業,一定是已經把如何做線上這件事學會了,不然它活不下來。
比如疫情期間影響最大的是餐飲業,毫無疑問,餐飲業到今天仍然形勢嚴峻。
但經過這次疫情之后,那些還能活下去,并且活得還不錯的餐飲企業,一定是學會了不少。
這里面既有艾問頂級人物曾經對話的老鄉雞創始人束從軒,還有全球火鍋品牌海底撈。
雖然一方面叫囂著自己成本過高,必須裁員,必須漲價,另外一方面他們一定是做對了些什么。
艾問人物經過仔細的研究和分析發現,至少他們做對了以下幾件事:第一,他們真正學會了怎么去做線上外賣;第二,他們一定非常好地控制了自己的成本;第三,他們成功地把與堂食與外賣做了結合,形成所謂的私域流量,圈住了自己的用戶群。
所以說最后能活下來的,一定是最優秀的、越挫越勇的創業者,他們打通了線上線下的任督二脈,他們強大的生存基因將可能迎接新的挑戰,結合新的技術滿足新的需求,成為下一代的阿里或者京東。
預見國產替代的未來無論是疫情還是貿易戰,全球各國都越來越重視自身產業鏈的安全,中國對擺脫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
習總書記就曾特別講到過:“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只有自力更生”。
確實,艾問發現外部環境的變化,已經讓自主研發上升為國家意志,全民輿論空前統一,這也為中國創業公司提供了一個巨大的市場機遇。
在貿易摩擦以前,出于商業考量,華為、格力、小米等巨頭企業都不喜歡用國內創業公司做出來的零部件。
因為相比于海外巨頭,國產貨的科技含量更低、價格反而更貴,這就使得很多本來很有希望的研發團隊,因為商業拓展上的困境,只能選擇關門大吉。
但現在不同了,重啟2020疫情之后,為了自身的供應鏈安全,很多中國巨頭企業無疑將會重新思考這個問題,開始加大國產配件的采購力度;另一方面,中國在政府層面也在持續加大對5G、集成電路、網絡安全設備、軟件與服務方面等相關產業的扶持鼓勵政策,包括去年科創板的設立和今年創業板注冊制改革。
在政策和資本的雙重助力下,中國制造的核心產業升級已經不可阻擋,未來會有大量初創公司的技術能夠進入到中國最核心和最大的企業中,變成他們的核心供應商,對于創業者來說,這里面將有無窮的機會。
預見看多中國的未來線上經濟、國產替代,這是艾問傳媒和艾問資本攜手全球創始人看到的未來兩大機會。
第三個機會就是,我們堅定地看多中國。
紅杉資本中國掌門人沈南鵬最近在抖音上直播對話了黑石基金掌門人蘇世民,分享他的新書《我的經驗與教訓》,瞬間書成了暢銷書,也引發了創業和投資圈的熱議。
兩位投資大佬,時間非常寶貴,選擇在疫情之下通過直播做宣傳,顯然不僅僅是為了賣書而已,那賣什么呢?艾問認為這是他看多中國的一個重要表示。
除了蘇世民,上一個到訪中國、并熱情稱贊中國經濟的投資大佬叫達里奧,他創立了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橋水,在2020年3月份剛剛增持了中國相關ETF。
這兩位全球頂級金融大亨掌管著世界上規模最大、也是最成功的兩家基金,他們也是金融行業里最有錢、最成功的人。
近幾個月,兩位大佬都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和精力寫文章、錄節目、上直播,紛紛通過不同的方式刷臉,來增加了他們在中國的“粉絲”,難道這背后的原因不值得我們仔細思考嗎?我相信,看多中國是他們希望發出的重要信號,積累粉絲、吸引中國優秀資產創始人的注意力,這也是他們的戰略之一。
外國的投資人在紛紛看多中國,那創始人呢?除此之外,美國頂級科技公司特斯拉的創始人馬斯克,與中國的合作也引發了人們很多的熱議。
在當下,海外“去中國化”的輿論大行其道,但特斯拉上海工廠從審批到建成用了一年時間,剪彩儀式上,馬斯克高興地直接跳起舞來,特斯拉股價也隨即大漲,而這背后的邏輯,是海外投資人對特斯拉聯姻“中國制造”后的發展,給予了高度樂觀的預期。
資本實實在在地用腳投票,而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也巧妙的把全球最尖端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留在了自己境內,想想當年蘋果產業鏈落戶中國為我們帶來的移動互聯網紅利,我相信未來的中國也一定蘊藏著屬于我們每一個正在聆聽本期節目的人的機會。
傳媒與資本雙輪驅動在艾問看來,在當今去全球化的背景下,人類社會更需要通過科技和人文的雙重手段去實現溝通和理解,積極尋找新的要素突破和連接,這些都能激發出新的經濟活力。
而艾問所做的全球創始人辦公室,和媒體科技投資,就是在尋找這些新要素,擴大新要素的影響力,同時在這個過程中,積極正向的調節這些要素的連接關系,從而讓它們安全、專業地發揮作用。
在投資端,艾問資本小伙伴們也持續專注在媒體科技這個小小的細分領域上,發現和助力那些在未來世界實現溝通和理解上有價值的公司。
給這些企業的創始人好的傳播影響力、好的資金流動性和好的戰略地圖。
作為一家年輕的傳媒機構和基金,我們對話近千位時代頂級創始人,投資了其中十幾家公司,與我們繼續深度一起同行,我們也正式地邀約、期待更多有全球使命感的創始人和我們一起共同建設、探索未來。
如果人工智能取代了人,人在職場還能做什么?最后作為創始人,作為一名職場Boss,也想對收聽本期節目的各位職場人表達一些寄語。
在我面對話筒錄制本期節目的當下,我所代表的新聞傳播圈以及投資圈正在熱議的是,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從2020年開始停止招收本科生。
今天提及的很多宏觀經濟環境和剛才提及的這則新聞,傳播領域、教育行業的變化到底意味著什么呢?它意味著在傳媒和資本行業,做一個人才越來越難。
因為技術帶來了機遇的同時,也給身處其中的每一位職場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變化。
我記得我第一次接觸新聞傳播學的教育,是2004年。
那年我大學本科,在中國傳媒大學新聞系就讀,也在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旁聽它的本科生,我們學習的是采訪寫作編輯評論播出。
但細想16年過去了,我剛才提及的新聞傳播生產制造的每一個環節都已經涌現出了非常多的技術公司。
以上的所有環節,在2020年的這個年代都有相對應的技術,或者說產業公司,能夠提供專業的服務。
人變得沒有那么重要。
英文里面對于人有一個分類,一個詞叫mediocre,一個詞叫excellency,第一個詞的意思是中庸的人,第二個詞的意思是優秀的人,卓越的人。
那么我想在新聞傳播領域,對于中庸之人,很多的技術確實會取代,那么我們要提前對自己的職場做長遠的規劃。
有方向地學習,有方向地成長。
如果你的業務能力無法超越科技,是否以真善美的人格,可以讓你所供職的組織找到需要你的理由。
那對于excellency,永遠追求卓越的職場人士來講,可以把組織當作一個有機的生命體,在組織里獲得單獨不能獲得的成長,主動承擔,一專多能,永遠要創新,讓人在機器發達的世界里依舊成為不可替代的作品。
好了,感謝您的收聽,我是艾問的創始人艾誠,希望本期重啟2020,艾問給創始人的那些不死法則對你有所收獲。
沉舟側畔千帆過 病樹前頭萬木春。
讓我們共同相信,明天總是令人期待的,因為它就在你的腳下,我們的眼前。
艾問,與時代創始人同行,致力于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艾問人物》是由艾問傳媒和艾問資本出品的一檔針對頂級創業者、投資人、企業家等眾多行業標桿領袖的人物訪談節目,旨在對話政商領袖,捕捉時代鮮活的熱議話題、新潮的經濟現象、前驅的時代動向,向頂級人物致敬。
下一篇:2020創業之星大賽青創分賽暨中美創客大賽深圳賽區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產學研深度融合 打造佛山創新創業生態圈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