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紐約客Zach Smith現在最喜歡的地方是深圳,那里有他最愛的三件事:酒吧、美食以及制造業。
過去半年,扎克一有空就在深圳車公廟的私人工作室里調試自己設計的數控加工中心(CNC)。
這臺微波爐大小的數控加工中心是深圳制造的縮影:購自華強北電子市場的電機、市郊小工廠激光切割而成的有機玻璃、淘寶網店訂制的電路板。
最后扎克自己再將所有部件組裝起來,在電腦上編寫操控軟件。
自己動手制作東西是扎克的興趣所在,和他有著相同愛好的人常管自己叫創客(Maker)。
這愛好曾促使扎克辭去提供高清視頻存放服務的Vimeo網站收入頗豐的工程師工作,和兩位好友共同創辦了硬件創業公司MakerBot。
MakerBot旨在推動可以“打印出”玩具、汽車零件甚至是人體關節的3D打印機的普及,該公司曾獲得過千萬美元投資。
扎克的工作臺。
他的制作材料來自淘寶或深圳當地的電子市場,價格遠比美國便宜2011年4月,扎克和四位同事來到廣東,籌備在中國生產MakerBot 3D打印機。
遺憾的是由于MakerBot管理層內部沖突,扎克去年四月被迫離開自己創辦的公司。
不過事后扎克并未返回美國,而是決定加入創業孵化器 haxlr8r,留在深圳幫助專注硬件產品的海外創業團隊打磨產品。
他覺得這里才是最適合工程師、創客和硬件創業者的地方,甚至超過硅谷和紐約。
扎克正在制作的數控加工中心深圳儼然是創客和硬件創業的天堂:這里不僅有完善的電子產業鏈,低廉的人力和設備成本,而且所有資源都集中在方圓幾十公里的區域。
深圳以及整個廣東已經成為全球新興硬件創業公司的首選生產基地,有多款新產品都在這里生產,比如:研發階段預售八萬余塊的智能手表Pebble,支持用戶用身體動作來“指揮”電腦運作,革新電腦交互體驗的Leap Motio手勢控制器,還有在蘋果和安卓設備操控下可全方位移動、加減速的機器人玩具球Sphero等。
相比陷入無止境價格戰的傳統硬件產品,融合了軟件與硬件的新興硬件不斷開辟著新的細分市場,并以此獲得高利潤。
能夠與數十款Android和 iPhone應用互動的Sphero球定價129美元,硬件成本更高、廣告鋪天蓋地的各路國產平板電腦售價往往不過一千塊人民幣,同樣在廣東生產的電動玩具球甚至只能賣幾塊錢。
“深圳的工人速度更快,而且質量并不遜色。
你能上網找到任何你想要的元件,工廠也不過一小時路程。
”深圳的效率是扎克最喜歡的地方,“要是在美國去趟供應商的工廠,你可能得坐飛機在俄亥俄州、馬里蘭州和舊金山之間飛來飛去。
”和在美國的另一個不同之處是,扎克不自己制作電路板,每次設計完他就上網訂購所需的元器件。
有些原本在美國需要100美元才能完成的電路板,在這里只要在淘寶上花50人民幣就能買到。
低人力成本引發了質變: 十倍的差價意味著試錯成本降低,讓扎克可以更早脫離電腦模擬,直接在真機上測試自己的設計,從而提升產品早期研發速度。
無論是單純從興趣出發的創客、還是更重視利潤的創業公司都能從中受益。
深圳的信息密度也讓扎克著迷。
去工廠對他而言不僅僅是下訂單,也是學習的機會。
每次工廠給扎克報價以后,他都會追問為什么有些零件更貴,怎樣才能改進設計、降低成本。
這些工廠也都樂于幫他,幫他省錢也更有助于拿到后續訂單。
“隨著生產遷移,美國已經沒多少小作坊能提供這些知識,很多瑣事得自己摸索。
”扎克說道,“住在深圳就像住進一間巨型TechShop。
在這里你不需要費心學習如何使用生產工具(工廠會幫你),你只需要專心設計就能把想法變成現實。
”然而縱觀新興的硬件創業風潮,卻鮮有中國本土創業者的身影。
絕大多數創業者都在美國起步,開放的教育環境、活躍的社區和鼓勵創新的文化能讓創客們不斷迸發新想法、打磨新點子。
其中,活躍的社區正是深圳尤為欠缺的地方。
美國的創客社區已經發展成熟。
扎克之前提到的TechShop是一家連鎖的、會員制的DIY工作室。
去年九月,我曾前往參觀其舊金山分店。
這家 TechShop位于寸土寸金的舊金山市中心,往北不到兩百米就是洲際酒店。
大約1500平方米的空間內擺放著激光切割機、水刀切割機、3D打印機、數控加工中心、沖床等工業生產設備。
若要隨時使用這些設備,會員需要支付每月125美元的會費。
TechShop不像深圳那么適合大規模生產,但所有需要的設備和資源都集中在一幢樓里。
相比深圳較為分散的學習機會,這里更適合剛入門的新手。
“這里很方便,很多創客甚至創業者都在這里打磨自己的設計。
”3D 打印平臺CloudFab的創始人尼克·平克斯頓(Nick Pinkston)在TechShop里對我說。
去年八月,尼克整整兩周都泡在這家 TechShop,調試下一個創業項目需要的機器人。
除了TechShop以外,美國還有上百個大大小小的創客空間(HackerSpace),它們就像是一個個小型TechShop,雖然加工設備沒有那么新那么豐富,但這些機構都不以盈利為目的,因此創客們的參與成本低不少。
這些場所提供的不僅僅是工具,更是創客們互相交流學習的社區。
扎克參與創辦的MakerBot也誕生于這樣的環境。
2007 年,他偶然接觸到 RepPap開源3D打印項目,并深深為之著迷。
不久扎克便和布里·佩蒂斯(Bre Pettis)、《紐約時報》科技記者尼克·比爾頓(Nick Bilton)等九位同好湊錢在紐約布魯克林創辦了NYCResistor創客空間。
正是在NYCResistor,扎克和布里積攢了3D打印機的設計生產經驗,并最終結識了同樣對 RepRap 3D打印機感興趣的亞當·邁耶(Adam Mayer)。
三人最終決定辭去工作創辦 MakerBot。
“我2010年來到MakerBot,當時大概三十多人,只有兩個電子工程師。
其他人都是在創客空間交流、按需求自學電子和硬件加工知識。
”MakerBot第三位電子工程師馬特·麥茨(Matt Mets)回憶說。
很難想象如果沒有創客運動、沒有RepRap開源項目以及NYCResistor創客空間提供的學習和實踐機會,這家公司還會不會存在。
除了完整的線下社區外,創客們可以通過Make Media旗下的雜志和在線博客獲取信息、可以去Reddit網站或者各大城市都有的創客聚會討論自己的想法。
麻省理工學院更是早在上世紀末就開設一門名為“如何創造(幾乎)任何東西”的課程,教授非機械專業的學生使用用工業設備實現自己的點子。
所有這些,在深圳乃至中國都還沒有或者剛剛起步。
2011年8月柴火創客空間(.chaihuo.org)在深圳正式開張。
很長一段時間,算上工作人員,柴火每期活動參與的人數都不夠十人。
柴火是中國第三家創客空間,規模僅次于上海的新車間。
作為對比,收費昂貴的舊金山TechShop 幾乎天天都能看到數十人忙個不停,面向群體更小眾的舊金山硬件創業聚會每期也有百人規模。
“剛創辦的時候,湊不夠(五人)的情況也經常發生,之前一年完全可以說是慘淡經營。
”柴火創客空間的發起人潘昊在郵件里告訴我說。
創辦柴火的想法源自潘昊對美國創客土壤的羨慕。
現在經過一年多的堅持,再加上中文媒體對美國硬件創業風潮和3D打印崛起的報道,柴火已經不太擔心活動沒人來,參與人數最多的一次已經有五十人。
和依靠老工廠、大學實驗室捐助起步的匹茲堡、底特律創客空間不同,柴火一直沒能從深圳當地企業得到過什么幫助,一年三四十萬人民幣的開支基本來自 Seeed Studio。
潘昊在四年前創辦了針對海外市場的開源硬件銷售、設計公司Seeed Studio(.seeedstudio)。
這家公司在美國創客社區頗受歡迎,也是柴火的主要資金來源。
“深圳不僅有高密度的供應鏈和生產,蘊藏的生產經驗也同樣豐富。
交流和實踐社區可能是這里唯一欠缺的地方。
”這是扎克對深圳的評價。
深圳離硬件創業天堂的距離,大概就要看中國的創客社區什么時候能補齊交流和實踐這兩塊短板。
下一篇:美國現在創業的熱點機遇與實踐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我國實有個體工商戶約4060萬戶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