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任何一個行業都是有門檻的,只不過是門檻高低的問題。
寒冬浪潮里,接二連三倒下的公司嚇退了蜂擁而至的創業者,創業的門檻也一再被提高,這也許并不是什么壞事。
從一路高唱凱歌的全民創業、萬眾創新,到現在資本驟冷、死者無數,能否自我盈利這個問題不得不重回人們視線。
當然,在這波浪潮里還活著的,也許是幸運,也許是確有獨到之處,也許還在遭受著潮水般的質疑,但是——他們畢竟還活著。
出行類:不止滴滴,單車正上演“虎口奪食”在上海、北京頻頻“刷爆”朋友圈的網約自行車——摩拜單車,橙色的標志性身影已經頻頻出現在街頭成為新晉網紅。
摩拜單車的創始人叫胡瑋煒,在汽車科技媒體行業待了10年,在這方面的商業嗅覺十分靈敏,對公共單車的痛點深有體會。
而曾在寶潔、谷歌、科蒂、騰訊以及Uber工作過的摩拜CEO王曉峰,頂著大公司的光環,在共享經濟火熱時推出的摩拜,雖然公開表示現在并未找到盈利的模式,但是阻擋不了投資人的熱情,高瓴資本、騰訊、紅杉資本中國、貝塔斯曼、愉悅資本、創新工場……身后投資人排起長隊的摩拜,目前輕輕松松干到了C輪融資。
摩拜能夠讓人們自愿分享,主要是其主打的“互聯網短途出行解決方案”抓住了出行的痛點,打車業務在逐漸占領市場培養人們的的打車習慣后,摩拜填補了短途出行的的問題所在,做到了概念性的引領和實操性的可行。
2015年,中國政府正式將分享經濟作為互聯網+經濟轉型戰略的核心部分。
今年年初,由中國互聯網協會發起創立,滴滴出行牽頭籌建的中國互聯網協會分享經濟工作委員會舉行證書授予儀式,聘請分享經濟鼻祖羅賓·蔡斯出任委員會名譽顧問一職。
打車領域的“滴滴”們,正在分享經濟里不斷上演著一個個里程碑式的融資和并購。
單車領域在共享經濟的光環下,進入市場似乎并沒有遭遇太多的質疑和障礙,從分享經濟到分享行為,單車刷爆的朋友圈似乎很能說明這一問題,朋友圈里的也大多都是正面分享。
解決短途的出行痛點和抓住投資人的心,單車出行的互聯網公司們做到了,但是要發展成大規模改變生活、商業方式的“分享經濟”,單車出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旅游戶外類:依舊是老牌平臺的天下過去十年,跨國旅行成為國人的心頭好,跨國游需求劇增。
據國家旅游局數據,去年出境的游客達到了1.2億人,花費了1045億美元,分別增長了12%和16.7%,也改變了全球的旅游產業。
隨著旅游消費的不斷升級,熱衷旅游并有一定經濟基礎的游客,厭倦了背書式和臉譜式的旅游方式,消費者對旅游產品也提出了新要求,多樣化、個性化、主題化、信息化的旅游方式正成為新的潮流。
出境游市場的快速發展以及人民日益增長的個性旅游需要,同落后的旅游產品之間矛盾重重,催生出了大量服務于定制旅游市場的成長型公司。
這些定制旅游公司主要利用互聯網技術解決用戶在行前、行中的服務問題,用戶獲得的目的地信息則多來源于對目的地有足夠生活或旅行經驗的群體。
攜程與去哪兒網于2015年年底合并,兩大在線旅游巨頭的聯姻,對于其平臺上旅游板塊的規劃上了一個新臺階。
途牛旅游公布的數據顯示,在2016國慶黃金周期間,私人訂制旅游產品訂單量同比增長超過300%,其2016年第三季財報顯示——旅游產品交易額同比增56%。
主打定制旅游的6人游算是新晉小生,不過最近也耗資千萬投放廣告,要與“老字號”們一決雌雄。
互聯網旅游業務越來越以客戶為中心,而能在在線旅游業務上分得一杯羹的企業,可要抓緊在線旅游的命門嘍。
到家服務類:適者生存,活下來的都是英雄互聯網+的形勢下,電商經濟已向服務電商轉移和滲透。
網絡購物已經不再局限于實物交易,服務類電商陸續出現,城市020的服務也正在轉型。
從創業者到資本市場,最開始是在線提供產品,現在則是在線提供產品與服務,從而實現場景化的交易喚醒。
中國生活服務的O2O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信息交換——交易達成——消費場景控制。
愛鮮蜂專注于社區服務的最后1公里,愛鮮蜂要為更多人提供產地直達的新鮮食材,生活服務類企業泰笛則立志于讓天下服務一喊上門……不管怎么說,這些企業初步實現了對消費場景的控制。
消費者從購買產品的物的屬性,演變到對產品價值的認知、再到產品附加值價值的認知,一場消費升級的大戲已經拉開帷幕。
當然,這一方面正促使生活服務類企業不斷精細化和專業化,另一方面這些企業也正在促使消費品質的不斷提升。
至于未來?依然是活著最重要。
內容產業類:風起云涌,誰死誰生?中國影視文化產業已經發展到了一個由量到質的階段,文火慢燉了數年的內容娛樂產業,今年突然踏入了風口,目前已經隱隱一片紅海之勢。
未來,誰將死誰將生?差異化必然是一張好牌。
比如上表,獲得D輪融資的劇角映畫著力于電影、電視劇和漫畫等三大業務版塊的內容生產,把營銷、發行的優勢與制片相融合,實現差異化的競爭,進而又繼續殺入大娛樂產業。
這當然是一種差異化,聚焦看似小眾生冷的領域也是種不錯的差異化,只要能經得起寂寞。
影視產業分析師顧衛東表示,在這個階段,有能力的企業必然選擇進入資本市場,通過資本市場的運作,繼續將企業發展壯大,成為多媒體、跨行業的企業集團。
不過,人人都想資本運作,也要考慮好有朝一日被資本無情拋棄時,如何繼續笑著活下去。
當然,優秀的、持續的原創生產能力必不可少,雖然這有點老生常談,但沒有這個底牌,差異化既然無從談起,試圖資本運作更是“老虎吃天”了。
下一篇:2016年印尼創業圈的好榜樣和壞榜樣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白領辭職做少莊主 幫助家里農莊開發新項目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