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馬拉松群體中的中產或高收入人群正在暗中支撐起國內數百家與馬拉松有關的創業公司。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調查統計,目前國內馬拉松有關的創業公司主要分為體育賽事公司、跑步社交軟件、跑步培訓機構等類型,而相比于體育賽事公司,后兩者幾乎完全是伴隨著馬拉松熱而興起的新的創業類公司,特別是跑步社交軟件,下載量更是在近幾年取得爆發式增長。
而據一位滬上長期研究體育產業的某券商分析師則預測,隨著馬拉松熱的進一步持續,中國逐漸進入“馬拉松周期”,與此相關的“馬拉松概念股”或將也在不久后出現。
馬拉松熱催生創業潮 隨著中國正慢慢進入“馬拉松周期”,依附其而生的創業公司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
“悅跑圈”正是一家這樣的公司,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該公司運營部總經理龍海濤表示,公司的創建與聯合創始人梁峰當初熱愛打籃球不無關系。
“(梁峰)他喜歡打籃球,中學又是練短跑的,所以當時就和幾個一起打球的朋友商量做一個運動類的品牌。
最開始不是做馬拉松,而是一款做場館類預訂的APP,但是難度太大,做得不成功,”龍海濤說,“后來他們發現身邊跑步的人越來越多,在和一些跑團的人聊過后,在2014年更名為悅跑圈,并主打馬拉松和與此有關的其它跑步項目。
” 與梁峰創建悅跑圈類似的,還有其它數百家“馬拉松概念”創業公司。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這批在近兩年才成立的創業公司,創始人中很多既是這股馬拉松熱的受益者,又是其中的推動者。
被網友封為“馬拉松傳教士”的田同生便是其中一位。
這位已經年過花甲的跑馬者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原先練習馬拉松只是為了重登希夏邦馬峰,但最終愛上這項運動,并隨后影響和推動了毛大慶等一批知名企業高管加入到跑馬之中。
除此之外,田同生還因此創辦了跑哪兒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為一些跑馬者提供海外賽事服務體驗及馬拉松賽務管理解決方案。
“公司對應的標的是‘羅輯思維’,主要是做跑步的社群,因為我自身以及身邊的朋友對跑步都有相應的需求。
”田同生說。
而其余如馬孔多、阿甘跑步以及壹季體能訓練營等公司的相繼出現,構成了目前完整的以體育賽事公司、跑步社交軟件和跑步培訓機構為主要類型的“馬拉松概念”公司。
不過,伴隨著馬拉松出現的公司并不都能實現盈利。
例如上述的“悅跑圈”,盡管其下載量已超過1500萬,估值也突破了3億元,并通過跑團組建、培訓服務、賽事舉辦等方式形成了成熟的“跑團運營模式”,但其利潤表上仍呈現出虧損狀態。
“馬拉松概念股”或出現 在北京大學體育產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何文義看來,目前市場上所有的相關公司,其商業模式無外乎兩種:一種是替別人操作馬拉松賽事的,以及另一種自己操作馬拉松賽事的。
何文義將前者稱為執行者,將后者描述為擁有賽事IP者。
“執行者大多是幫政府做的,因為這些馬拉松賽事都是政府舉辦的,公司參與其中都沒有多少可開發的內容。
擁有賽事IP的就不同,像智美集團,原來他們做廣告的,積累了很多客戶資源,后來轉型做賽事運營,贊助商和費用就很容易到位,然后又可以開發舉辦的馬拉松賽事。
”何文義解釋稱。
不過何文義表示,對于創業公司而言,馬拉松只是一個平臺,產業鏈不長,也并不完整,“公司想要從這一塊獲得經濟效益,要看對馬拉松賽事的包裝程度夠不夠”。
“單純做馬拉松賽事,盈利確實很難,這時候就應該運用跨界思維的方式,去打包服務和整合營銷馬拉松。
就像奧運會也是自1984年后才實現了盈利一樣,靠的是商業模式的改變,以及媒體的推動。
現在的馬拉松公司用好了新媒體,是完全可以盈利的。
”何文義說。
馬拉松熱催生著相關產業公司的創立,而相關產業的創立則為后期可能出現的“馬拉松概念股”作著鋪墊。
也正是在外部與內部多重條件下,前述體育產業分析師指出,“馬拉松概念”作為整個體育產業的一部分,前景必然光明,且隨著相關公司的涌現以及未來可能不斷實現盈利,“馬拉松概念股”的出現將是大概率事件。
下一篇:一大批百億美元市值的公司將在這里誕生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三個視頻網站走出的男人,是如何創造25億點擊的萬萬沒想到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