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張偉曾供職于頂級時尚男刊《GQ》,目前剛剛離職創業。
他更為人熟知的身份是微信公眾號 “世相” 的主人。
作為一個專注于分享長文的個人號,世相訂閱用戶近 50 萬,幾乎每篇文章都超過了100000+的閱讀數。
近日,他分享了自己運營強粘性公號的九條具體心得。
反復觸碰高頻生活方式和高頻情感高頻情感,即人類共通的基本情感。
這幾天,很多人在轉《GQ》主編王鋒為九月刊寫的卷首語,其中有段話是這樣的:“世事盡管復雜,本質卻很簡單,在描摹這個世界的萬千詞語中,真正有絕對和終極意義的詞匯不過十來個:比如情感,比如愛和自由,還有善良、物質、身體、死亡……當然也包括宇宙和原子。
所有的世事紛擾、物理存在,都可以在這十幾個詞匯中找到歸宿,這 10 個詞語既是我們人之為人的源頭,也是一切懸念的謎底,它們占據著我們生命的‘最后兩頁’。
”也就是說,無論你是一個精神性的產品,比如豆瓣、世相、nice,還是一個物質屬性的產品,比如小紅書、石榴婆報告,都應該反復觸碰高頻的場景。
精神場景包括愛恨、情感困惑、生活痛苦、分別、悲傷、死亡。
物質場景包括約會、逛街、工作、飯局。
一個賣化妝品的消費社區,或一個寫心靈雞湯的微信公號,都應該不斷地打擊或撫慰與這些場景相關的情緒。
這類基本的情感或高頻情感,是長期的、貫穿日常生活的、反復出現的。
世相里講述人生掙扎或是如何學習自己與世界相處的文章,哪怕過去一年,也還是每天都在后臺被用戶調用、詢問。
如果在這些場景中植入了自己,它就會不斷被記起,不斷被需要,也更可能讓用戶產生 “你是我的人生陪伴品” 這樣的效果。
很多人會問,這如何做到呢?其實很簡單,每個話題都能找到與普世情感契合的切入點,只是看你有沒有用一句話點破。
我曾經給無數人修改過微信公眾號的文章,經常只是增加一個 “外套”,內容不變,表述不變,但在文章中加上一句與愛恨情仇相關的線索性的話,就能獲得很好的效果。
每個話題都能找到與普世情感契合的切入點制造 “有用” 的幻覺朋友圈里經常有人轉發一些文章,標題諸如 “怎樣不痛苦”、“怎樣不焦慮”、“怎樣顯得自己腿細”……你去看轉發這些文章的人,此后仍然經常苦惱、焦慮,腿也不顯得細。
如果能解決高頻的情感困惑或日常生活需要,就更容易讓人覺得有用。
此外,有用并不只有 “指南” 的形式,而是幫助解決困惑,起碼讓用戶覺得可以解決。
事實上,情感困惑或者變漂亮,這兩件事都是無法解決的,也很難評估解決效果的。
更多時候,人們需要被告知 “你可以這樣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一個 “有用” 的幻覺。
發掘易傳播的口號關明生在《關乎天下》里講過一個例子。
2001 年,他去阿里巴巴做總裁,馬云當時也喜歡對員工講話,但長篇大論。
他的建議是,每次講話內容要總結成兩句話,反復說,反復說。
最后,據書里講,這個方式是有效的。
這里強調了兩點,一是要有口號,二要反復提。
這個口號不要太書面語,最好在兩個人聊天時可以被自然地使用,能成為網絡流行語就更好了。
內容要為用戶帶來“有用”的錯覺。
強調身份認同感一個普遍共識是,小眾的文化、圈子、產品更有粘性,但我們不能因此就做小眾產品。
分析一下不難發現,小眾的高粘性來自 “群體身份感”,就是一種 “只有我是,你卻不是” 的優越感。
這種優越感來得比較容易,不用賺大錢,不用花大力氣,只要喜歡某件事物就可以獲得,所以很多人需要。
“我是讀世相的人” 對某些讀者來說,真的成了一種優越感的來源,我也會偶爾強調下這種身份感,比如會說 “你既然讀世相,那么你是一個在意審美的人”。
有一種方式最近被用爛了,就是取一個用戶集體昵稱,最早可能來自超女的 “玉米”,但它確實是有用的。
鹿晗的粉絲在微博名字里幾乎都帶一個 “鹿” 字,也是一樣的道理。
還有一些方式,比如發標牌,羅輯思維的會員制,甚至分級會員,也是這樣的例子。
建立用戶的層次感,其實是將身份感細分,讓一部分人有更強的身份感,另一部分人有一定的身份感。
用戶一旦獲取身份感,粘性是很可怕的。
我喜歡看日本動畫片《銀魂》,里面有個女歌手叫阿通,她的粉絲們統一著裝、統一動作,房間貼滿海報。
這就叫高粘性,一個產品可能做不到,但可以靠近。
當用戶數還不夠多的時候,一定要抓緊時機利用這個臨時的 “小眾” 階段,拼命強調身份感和獨特感。
以后,這些人會成為你東征的 “十字軍”。
只有用戶畫像清晰,才能擊中目標用戶。
賦予用戶使命感使命感一定要合乎邏輯,比如,不能是 “我們要占領宇宙”,但在這基礎上又不能太不容易實現。
不該是“我們要讓自己變漂亮”,而應該是,“我們是這個社會變得更漂亮的最主要希望”。
世相的使命感,這句話在一定范圍內還挺有名的,“我們終將改變潮水的方向”。
過去三個月里,不知道有多少人問我:現在看,咱還能改變潮水的方向嗎?有了共同的使命感,大家就會有一種 “未完成” 的責任感,并且覺得一件大事與自己真的有關,而且自己只要每天做很簡單的事,比如讀一下世相,比如買一部錘子手機,就參與了這件大事。
使命感一定要合乎邏輯,要盡可能宏大和理想主義,又不能是 “我們要占領宇宙” 這種,而應該是“我們是這個社會變得更漂亮的最主要希望”。
世相的使命感——“我們終將改變潮水的方向”,這在一定范圍內還挺有名的。
過去三個月里,數不清有多少人問我:現在看,咱還能改變潮水的方向嗎?有了共同的使命感,大家就會有一種“未完成”的責任感,并且覺得一件大事與自己真的有關,而且自己只要每天做很簡單的事,比如讀一下世相,買一部錘子手機,就參與了這件大事。
明確用戶分類大致上我把用戶是分為兩類。
一類是 A 類基礎用戶,你要指著他們提高閱讀數,賣東西給他們,這類人最多。
另一類 B 類是重要用戶,頂端用戶,你要靠他們提高影響力,引導產品氣氛,確定產品地位,分享專業知識或生產優質內容。
一個比較冷酷的方法是,公開對 A 類用戶示好,私下對 B 類用戶好。
私下對 B 類用戶好,容易理解,盡可能地一對一溝通,討好他們,給他們回報,跟他們吃飯喝咖啡交朋友。
但 A 類用戶,大多數用戶,雖然應該盡量對他們好,給他們提供好內容,給他們提供折扣,提供購買便利,提供交友渠道,但這種好總歸是有限的,因為你不可能挨個請他們喝咖啡。
所以,更多時候,你只能口頭上表示對他們好,有多么在意、愛護他們,為解決他們的痛苦流了多少汗,做了什么犧牲。
你甚至可以在這么做的時候,有意讓 A 類用戶覺得,你對 B 類用戶沒有這么好,以增強他們的快樂。
不用擔心 B 類用戶會不高興,他們知道自己得到的其實更多,不會感到被傷害。
給予頂端用戶特殊關懷,才能讓他們更好地投入社區。
構建共同敵人,進行利益捆綁和用戶一起構建共同的敵人,將利益捆綁起來是增加用戶粘性,非常有效的做法。
利用了這一點的產品功能有很多,比如 “吐槽”。
吐槽是我見過的最有粘性的互聯網行為之一,吐槽讓人上癮,讓人反復參與,讓人樂于傳播到其它地方。
還有那些以 “反雞湯” 為口號的公眾號,經常都有很高的用戶忠誠度。
這個道理很簡單,不細說了。
正確包裝獲利行為很有趣,我發現正確包裝之后,宣稱自己獲利的行為反而能增強用戶粘性,這一點我開始也不能理解。
但例子很多,比如顧爺、天才小熊貓都是發軟文賺錢。
最后變成了用戶非常高興,不讀軟文不開心。
我猜原因可能是,過去人們總是反感利用用戶賺錢的人,時間久了,對這種觀點有逆反心理的用戶開始成長。
逆反者喜歡傳播自己的觀點,因此利用用戶賺錢成了一種口頭上高尚的事。
這個包裝過程比較細致,不同的情況下也有不同的要求,但總之是要符合一些基本原則。
不要扭捏,要大方,要從一開始就殘酷對待反對自己賺錢的用戶,要夸用戶幫自己賺了錢,注意,是夸,不是感謝,這兩種語態會導致受眾微妙的心理區別。
有的產品是有教主的,比如一個現代偶像,或者某些產品創始人。
有的產品沒有教主,但產品本身也可以努力表現出某種清晰人格。
如何做一個有魅力的人,這是很難有教科書式的做法的。
我總結了一些已有的做法列在下面,僅供參考:- 要樹立敵人,常常戰斗。
- 對信徒不要一味寵溺,要愛恨交織,批評和維護交錯使用。
- 要掌握嚴肅與撒嬌交替使用的技巧,也就是說,有時候你要足夠強大,讓人依賴,偶爾可以脆弱一下,賣萌,示弱。
- 了解一對一交流的重要性,每一個被一對一交流過的用戶,都容易成為一輩子的忠實用戶。
下一篇:微信公眾號運營從0用戶到冷啟動的5個案例9個建議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如何0付費推廣累積10萬+注冊用戶?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