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業(yè)詞典網 創(chuàng)業(yè)知識學習分享
最近,兩個與學歷有關的視頻爆紅。
安徽衛(wèi)視一檔節(jié)目里,一位企業(yè)HR表示,招人“只看985和211大學”的簡歷。
另一檔節(jié)目《演說家》的視頻里,考研導師張雪峰建議,“如果大學畢業(yè)找不到好工作,先考個研提升下學歷吧”。
另一位嘉賓馬丁表示反對,認為應該“先工作,從工作中學習。
”張雪峰打斷他說,學歷不夠根本就“沒機會開始”,邀請主持人去他老家齊齊哈爾大學看看都什么企業(yè)去那里招聘。
對于學歷問題,我的態(tài)度很明確:讀書很重要,學歷很重要,但又遠遠不夠。
一 、人的一生,有兩次投胎的機會。
第一次是在億萬個小兄弟的游泳比賽中,你努力奮斗獲得了第一名,成為唯一的幸存者,有機會進入智慧人類的世界。
而你誕生于哪個母體,生存于怎樣的家庭,所處于怎樣的國度與時代。
我們只是中了“卵巢彩票”。
這是真正對一個人一生命運影響最大的關鍵。
只是,在卵巢戰(zhàn)爭這件事情上,我們完全無能為力,聽天由命。
第二次投胎機會就是你能進入怎樣的學校,尤其是你的大學。
母校,就是一個人的第二家園。
雖然這件事情上,其實還存在著卵巢戰(zhàn)爭的長遠影響,比如你的智力基因、家庭壞境、就讀的地區(qū),但個人已經有了較大的主動權,個人的主動努力學習是升學的關鍵。
通過上大學,你學到了知識和技能,拿到了文憑,更重要的是收獲了一種社會身份。
尤其是在社交網絡時代,一個學校的所有校友都能通過網絡鏈接起來,形成強大的社群力量。
上周末,我參加了我們大學的一次校友聚會。
來的人里年齡群從20多到50多歲的。
有些50來歲的大師兄已經是大企業(yè)領導了,但還是跟20多歲的晚輩一起很親切的交流。
如果沒有母校這一共同的情感鏈接,在現(xiàn)實中這種交流是很像想象的。
校友在一起,有彼此共同的精神家園。
這種關系是非常珍貴的。
人怎樣的開始往往就是決定了結果,上大學就是二次投胎,所以說學歷當然很重要,而且會越來越重要。
二但是光有學歷顯然又是遠遠不夠的。
大家身邊應該都有兩類人:1、 為什么有些人學習成績極好,上的都是名校,學歷很高,但是他們后來的發(fā)展也很普普通通?2、 為什么有些成績沒那么好,甚至是差生的人,他們后來的成就卻不錯,甚至很多超過了他們讀書時成績遠超他們的高材生?我有兩個朋友的故事值得一看。
朋友鄒東是我的中學同學,從中學開始就是學霸,上了某所985大學,再后來繼續(xù)讀了碩博。
鄒東除了學歷高智商高之外,反應敏捷,知識也非常淵博。
有一次,我組織了一次聚餐,飯局上四個人,我,鄒東,一位VC的副總裁,一位企業(yè)家,VC的朋友年紀比我們略長,這位企業(yè)家是我一個老大哥,比我們年長十多歲。
我組織這個飯局的原意是大家一起探討下,某個行業(yè)的投資機會。
結果,整個飯局2小時下來,成為鄒東的演說主場。
任何話題,只要起個開頭,無論是行業(yè)問題,房價問題,股市問題,話頭會被鄒東搶過,然后滔滔不絕的聊起他的看法。
最后,我跟VC和企業(yè)家朋友我們吃了一頓非常豐盛的午餐,因為我們一直在聽他演說,我們一直在吃。
飯后,這位VC的朋友說,以后再也不會跟鄒東吃飯了。
我們很多同學后來都發(fā)現(xiàn),大家跟鄒東聯(lián)系都漸漸斷了。
鄒東后來的路走的也比較孤獨,甚至是越來越艱辛。
據(jù)我觀察,他朋友很少,會好好幫他的人更少。
從小到大,所有以考試為核心的衡量標準,他都比身邊人優(yōu)秀。
他可能太習慣于自我為中心的世界了,對于旁人的感受,他可能根本沒感覺。
我另一個朋友叫小光,80后,白手起家,身價早就過億。
關鍵是,小光連初中都沒讀完,就跟著父親去了上海做生意。
他并不是富二代,父親的生意始終小打小鬧。
小光有兩個極其顯著的特點:一是非常大方。
所有有他在的場合,除非是一開始就是別人發(fā)起的邀請,或者是有更牛的大哥在,所有的單都是他搶著買。
二是極其善于學習。
他不愛看書,也不怎么看書,但是他會跟各種牛人聊天請教,非常虛心。
而且并不在意對方的身份和財富,只要是這個領域比他更懂,他就愛學。
有這樣一個好學的年輕億萬富翁在你面前這么虛心學習,是不是感覺虛榮心爆棚?大家也都愿意與他分享。
后來,他的產業(yè)從貿易,到地產,到股票,現(xiàn)在又成了投出估值10億公司的天使投資人,他一直奔跑在時代的風口浪尖。
社會就是一門大學,看你讀到了什么程度。
在學歷體系里,鄒東是博士。
而在社會這個大學里,鄒東就是個幼稚的新生。
在學歷體系里,小光是很底層,但是在社會大學里,他估計是博士水平了。
3 就在這次的大學校友聚會上,一位30來歲的師弟問我一個問題,他有點困惑,他在一個銀行做后臺工作,覺得每天一復一日的搬磚,未來很迷茫。
其實,在他之前,一個師妹也遇到過這種困惑,也是在銀行工作了幾年覺得沒有前途,她就鼓足勇氣辭職出來重新找。
問題是找了很多家,所有人都在問你會做什么,你的經驗都在銀行。
最后,她又回到了銀行做原來的工作。
我觀察很多985和211大學畢業(yè)的人,畢業(yè)后一般都如愿找到了大企業(yè)的工作,比如大銀行,世界500強企業(yè),但是在他們畢業(yè)五六年后,往往就達到了職業(yè)發(fā)展瓶頸,就陷入了重復勞動,慢慢熬資歷等提升,很難再有大的突破,很早就進入了中年人的焦慮期。
其實,他們問到的問題本質都一樣,這些應試教育出來的學歷高手,在社會大學里不知所措。
鄒東的情況是極端,但社會大學的教育空白,是普遍現(xiàn)象。
中國人存在這種教育的缺失,我們的學校,教的只是書本知識,能教個技能就很不錯了,沒人會認真系統(tǒng)性的教你,社會大勢怎樣,怎么做人做事,這是社會大學要教的內容。
這些只有自己去摸索,往往撞得頭破血流也不見得明白。
在社會大學的修行,是最重要的隱藏的學歷。
絕大多數(shù)人接受的都是應試教育,尤其是上了名校的人,全是應試教育的高手。
他們聰明,善良,勤奮,聽話,單純,天真。
可是在社會大學面前,就是幼稚園的孩子。
依靠第一學歷和這些素質,他們能夠擁有好的起點,但是如果僅僅擁有這些,要想在這個復雜多變競爭殘酷的社會有所成就,遠遠不夠。
所有的焦慮,都是來自對現(xiàn)實的不適應與未來的恐懼。
要克服焦慮,最重要是讀好社會大學。
對于社會大學的修煉,我把它總結為四點:1、 跟對老師我們小時候上學,都說啟蒙老師很重要。
在社會大學里,跟對一個好的啟蒙老師,同樣重要。
如何在什么崗位,有好的師傅教,這時候打下的根基會一生受用,嚴師出高徒。
只是在如今的職場,沒幾個人會主動愿意做你的社會大學啟蒙老師,你也不一定聽得進去。
年輕時候,人容易膨脹,缺乏敬畏,會覺得前輩們是老生常談,煩得很,管得寬。
現(xiàn)實是,如果沒人教,自己去摸索,往往付出慘重的學費才明白,而那時候,等你明白道理的時候,機會和青春都已經逝去。
2、修煉自己這種修煉是全方面的,專業(yè)知識,身體精力,言行舉止,為人處世,性格習慣,我認為最關鍵是兩點,自控能力與學習能力。
每個大學可能都有聽過這樣的故事,學霸考入大學后,天天玩游戲看XX小網站,沉迷其中,最后全線掛科,留級退學。
這屬于自控能力極差,沒進社會大學就被淘汰。
我大學斜對面宿舍有個隔壁班同學老胡,就是正面典型。
大學時代,就是極其的自控與熱愛學習,每天跑1-3千米,學習模范生。
畢業(yè)后保持了這種習慣,去了一個車企一干干十年。
后來出來創(chuàng)業(yè),進入了互聯(lián)網+的領域,幾經坎坷,剛剛融到了5個億的投資。
我覺得他成功最關鍵的素質就是自控力與學習力。
3、認識世界認識世界又是一個宏大的話題。
在應試教育的書本里,世界是黑白分明的,真實的世界確實多彩,甚至是灰色混沌的。
如何面對和適應這樣的社會?首先要了解它。
一個人的落伍,首先是世界觀開始落伍,與這個世界脫節(jié)了。
比如對新事物一概以泡沫,騙子概括之,不能去理解,更不能為我所用。
4、 理解他人一個人如果不能理解他人,那么也沒人會來理解他,人是社會性動物,沒有與他人同理心,很難有一番事業(yè)的成就。
能夠了解自己,認識世界的人,往往更能容易理解他人。
很難想象,一個不會理解他人的人能夠走多久。
在我的朋友圈子里,我看到有的人竟然是同時被多個人屏蔽的,這樣的人走起來,就會很艱辛。
之所以如此,在于他很少考慮別人的感受,做事不顧及對其他人的影響。
遺憾的是,社會大學如此重要,90%的人都忽視了。
在應試教育上,我們傾注了童年與青春,如此的重視自我教育,卻在步入社會后,忘記了該怎樣去自我修煉。
最終,用一生為社會大學交學費。
下一篇:創(chuàng)業(yè)者挺住:想過最好的生活,就一定會受最多的傷害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創(chuàng)業(yè)者別因這8種辦公室常見病,替對手干掉了自己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