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目前正沸沸揚揚的京東戰“美蘇”事件,熱鬧之余更令人深思:電商發展規模和盈利哪個更重要?這種瘋狂沖刺規模的電商燒錢模式是否可取?參與其中的風險資本到底是被綁架者還是規模驅動者?這一熱點事件背后,VC/PE(風險投資與私募股權投資)再次充當重要角色:一些力主“贏家通吃”理念的PE機構,為電商源源不斷地輸入巨額資金,某種意義上他們就是電商燒錢模式的始作俑者之一;另外也不乏PE機構“被綁架”參與其中,騎虎難下。
剖析電商大戰,之所以引起如此巨大的關注和爭議,除了零毛利降價策略吸引眼球外,其實還有著對這種瘋狂燒錢電商營銷模式的爭議與擔憂。
被綁架的PE清科集團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2011年上半年,從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獲投企業的分布情況來看,網上零售領域披露的投資案例達186起,占比達77.82%;從已經披露的投資金額角度來看,網上零售披露金額的投資案例也居電子商務市場的首位,總投資金額達27.2億美元(約合173.19億元人民幣),占比達87.5%。
然而,盡管VC/PE機構在電商行業大下血本,但電商行業盈利的好消息卻遲遲未能傳到他們耳中。
相反,只是不斷地收到電商企業一而再、再而三啟動融資的消息。
作為京東商城入股PE的今日資本徐新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很有代表性:“作為投資人看到這種情況,也非常難受。
現在互聯網之于創投就是‘不給錢,就死給你看’”。
這話聽起來多少有點無奈,但的確是當下國內電商行業的真實寫照。
精明的VC/PE機構為何明知電商行業燒錢卻還要為之?原因在于電商投資領域有一種說法,贏家才能通吃,因此一定要把規模做起來,能融到錢就要盡量融錢,光靠自己慢慢做,是做不起來的。
這一觀點其實就是對電商行業燒錢擴大市場份額模式的肯定。
徐新正是持這一觀點的PE機構代表之一。
就在此次電商大戰中,京東商城掌門人劉強東在微博中也透露,價格大戰得到了今日資本、雄牛資本和KPCB等PE機構的力挺。
正是這些PE機構助長了電商瘋狂燒錢的底氣,某種意義上說,上述機構也是電商燒錢模式的始作俑者之一。
然而,PE投資電商最終是希望獲得收益順利退出,一旦首次公開募股(IPO)之門遲遲難以打開,這其中夾雜的就不乏被綁架的PE機構。
電商布局已經是棋至盤中,PE放棄跟進心有不甘,還不如賭一把督促電商將規模做上去,從而爭取IPO退出。
“不過,現在資本市場不太給力,一些PE可能面臨騎虎難下的感覺。
”清科集團分析師胡熠說。
燒錢模式之爭贏家通吃的燒錢法則不乏支持者。
深圳一家PE機構分析師就表示,對于家電或其他行業來說,遠離渠道就是遠離消費者,電商渠道是躲不開的,電商渠道目前肯定還是最好的渠道,VC/PE燒錢就是這個道理;胡熠也認為,電商大戰的燒錢模式背后邏輯其實很簡單,就是布局制造規模經濟。
不過,另一些市場專業人士則表達了對電商這種瘋狂燒錢模式的擔憂。
IDG資本創始合伙人熊曉鴿就認為,電商燒錢擴大份額模式無法成功。
他在日前稱,電子商務在中國還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過去電商都靠燒錢,現在看這個模式不會成功。
近來處在輿論關注焦點的賽富合伙人閻焱也對電商行業燒錢模式持反對態度。
他曾直言,目前電商普遍存在燒錢的情況,投資人投入的資金會很快被消耗掉,一定程度上來說,電子商務在主營業務上不賺錢,它賺的是VC/PE的錢。
閻焱認為這種模式不能持續,并稱“這使我想起當年的荷蘭郁金香,大家指望著下家比自己更傻”。
京東挑起的大戰結果難料,但隨著互聯網發展,網絡消費的市場需求和規模日漸壯大是必然,傳統家電銷售商蘇寧、國美紛紛開拓網上銷售業務也正是看中了這一發展趨勢。
市場允許電商企業自由競爭,而依靠VC/PE或者資本市場的資金,大打價格戰的燒錢模式顯然不可持續,更無益于市場健康發展。
曾在國內知名風險投資研究機構任職的一位專業人士認為,電商肯定是要燒錢才能做起來的,但具體還是要看燒多少錢和怎么燒,燒錢加強物流建設、配套服務、用戶體驗等,比單純燒錢大打價格戰顯然更值得鼓勵和符合長遠發展。
下一篇:PE崛起投資機構躥紅:源于國內資本市場蓬勃發展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投資人不愿意承認的四條潛規則 你知道嗎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