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創投圈子里,你忽悠我,我忽悠你的例子比比皆是。
VC會騙取創業者的idea和數據,然后自己另外扶植競爭者或者干脆自己下海創業;也有創業者為自身發展和融資,煞費苦心忽悠投資人、合伙人、員工。
本文著重論述后者。
創業者忽悠投資人 刷單、刷榜、刷數據、夸大估值,虛報融資額這些都是常有的事,創友+創始人兼CEO戴春平曾發文揭露行業真相。
大都需要做這些手段的創業者主要是想騙投資人的錢來達到融資。
做電商的現在大都做空包刷單,費點運費刷訂單數據;做App的主要是刷量刷榜來刷大數據,制造有大量下載、大量用戶的假象;做自媒體的,比如公眾號,買假粉、刷閱讀,以至讓廣告主、投資人來投錢。
這些已不屬于什么行業內幕。
一個比較Low的創業者會還在繼續用著這些手段,他們不重視自身的產品開發建設,不重視用戶體驗,卻每天都用這些說辭,千萬遍地對每一個投資人這樣復述。
但凡一個有點經驗的、頭腦冷靜的人都很容易就可以看出破綻。
做電商刷單的,比如淘寶賣家,你去看一下他們的寶貝評價、店鋪流量跟成交量的對比,你就可以知道個五六成;你要是還有辦法從平臺得到更多數據,比如比如店鋪監控里的用戶的電腦的機器碼、MAC地址、內存編號、IP地址范圍等大數據分析,你也幾乎可以判斷是否有無刷單。
做App的,創業者會興沖沖登錄三方數據后臺給你看數據報表,數據報表很完美,日活幾萬人,月留存達到70%,但是當深入仔細看時卻可以發現很多不合常理的地方,比如 一條數據里面,機型是小米2,但分辨率卻是800×480,隨便抽取五條數據的串號查詢,均顯示山寨機。
這就明顯是模擬用戶的刷量行為。
我自己本人遇到過一位創業者,他說他想做股權私募眾籌的應用App,但是前期是做微信公眾號自媒體,這是他所謂的前期準備大數據。
私募眾籌的項目類型大家都在做,他后面做就是模仿,這是無疑的;公眾號名稱也是模仿,別人做得好的叫作什么貓,他取名叫作什么牛;別人早期玩社群賺到錢轉型轉行了,他后來者也要學著做社群,還要設置門檻,打賞幾百塊錢才允許進群,還一個月一漲,關鍵群里只分享他自己的廣告,沒有分享其他有價值的東西。
這是他無形中在給自己埋的定時炸彈。
他的假最夸張的就假在公眾號的粉絲數量上,從帳號剛注冊到目前兩萬出頭的粉絲,有兩萬是買的假粉。
他就拿這兩萬多的數據說事拉人做他的股東,說他有兩萬的精準粉絲。
真是呵呵,一個平時單篇閱讀量才幾十的,粉絲增長速率才二十三的,一年多就冒出了兩萬多精準粉,明白人都知道怎么回事。
不過他玩了一年,也沒拉到幾個投資他的股東。
創業者忽悠投資人的,除了項目造假,還有可能是團隊造假、個人信息(學歷、經歷)造假等。
創業者忽悠合伙人 有個笑話是:我有個很好的idea,也準備好錢和渠道了,還缺個技術合作人……這個笑話的笑點在于,做互聯網的,沒有技術,做任何創業產品都是虛的。
可見技術合伙人對于早期項目的啟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技術合作人對于創業項目的早期有著生死攸關的作用,但是一旦時機成熟,很多創始人也是把技術合伙人踢出局。
同理也包括運營合伙人、市場合伙人…… 通常的作法就是,產品原型設計好之后,偷偷摸摸拿走所有技術資料后,然后就正式通知你,公司不需要你了,可以走了。
這種事的預兆是,一個負責運營的老板,突然拐彎抹角地要技術資料,削減負責人的職能的時候,這時候你就可以隱隱預料會到有這種結果。
比較聰明地做法是,你可以在設計時留下了特殊Bug,然并沒有需要在所有的正式技術文檔中出現。
當老板正式把你踢走,然后第三天SB老板又給你打電話說是誤會讓你回去繼續弄時,你再跟他呵呵一句,然后瀟灑地掛斷他的電話。
之所以會出現開掉技術合伙人的問題,通常是項目剛開始啟動時創始人只有一個想法,創始人不想或不能承受項目啟動時技術崗位的市場定價,所以才要找技術合伙人。
況且互聯網創業,開始時技術成本還是相當大的成本;當項目有起色拿到投資或有一定的市場數據或創始人認為這個公司可以能承受技術崗位成本的市場定價了,卻發現原來給所謂技術合伙人的股份太虧。
而且發現技術合伙人還沒有市場的技術工人好使,公司這時候發展技術不再是瓶頸,沒了原來的技術合伙人公司也照樣正常運轉,而且可能更好。
說白了開掉技術合伙人大部分是因為創始人給的前期承諾的現在違約失信和玩不起的心里不平衡造成的結果。
創業者忽悠合伙人的做法還有,各種理由和借口拖著不簽書面的用工合同、股權協議書等。
創業者忽悠員工 創業公司除了技術欠缺,招人也是件難事,因為除了工資低,福利少,企業文化還有各方面因素都是不足的。
那么,最有辦法招到人的辦法便是分股權的形式來招聘。
以本人自身經歷為例,怪也只能怪自己還是too young才會被忽悠,并浪費兩個月的寶貴青春時間。
曾經我失業找工作,在多次的面試失利后,感嘆自身專業能力不足、就業形式不樂觀,我的心里也很迷茫困惑和無助。
一個陌生的電話打到我的手機,告訴我說他們正在招人,因為是初創期,所以也分股權。
這給了我很大的希望,也放松了警惕。
面試時,他沒有了解我的從業經歷和經驗情況,他跟我說的是他三次創業失敗的事件,以及他的知名度。
因為當時從沒親身面對過這樣所謂的很有知名度的連續創業者,他的述說讓我很是敬佩崇拜他,他跟我說會分一小點的股權給我,我就是以合伙人的身份跟他共事。
他只是簡單提及了一下,而我當時沒細問,他也沒細說,就這樣爽快地互相答應做同事了。
那時候我微信的好友都知道我的昵稱叫做【某某合伙人】,那是被他搶過我的手機并強制改名、換二維碼做頭像。
有人表示敬意地問我說,你是**合伙人?我只是微笑地轉移話題,畢竟只有自己清楚我其實只是員工的身份。
我就這樣傾力地用我的能力,用我的方法,還有用他的現有資源,把他的自媒體做起來了,把品牌知名度也提高了,并幫他招募到眾創空間的入駐團隊。
但是,當我多次問及他承諾的股權問題,還有他當初所說的股權私募眾籌創業項目時,在他多次地推遲和不明確答復后,我終于明白,原來他跟我玩股權占比的數字游戲,他的創業項目也根本還沒有想做,這只是他圈錢的一個虛擬項目。
他只是變相地用低成本來雇傭我給他打雜。
于是我就再也無法容忍自己的青春時光這樣浪費在一個虛偽的創始人身上,更呆不下這種公司了。
本人的事例也牽涉到上面所說的創業者忽悠合伙人的觀點。
但是到底是不是真的合伙人只有自己清楚。
又或者只是創業者忽悠你幾個月,變相雇傭你的方法呢? 所以,創業者會忽悠員工的手段是,口頭承諾分股權來變相低廉用工、給你畫大餅、套取你的運營idea和方法。
一個公司如果沒有發展,就算給你20%的股權,你也無法套現,對你來說也是沒用;一個idea你沒有得到核心,你也只是叫做山寨。
擦亮自己的雙眼,識別出各種騙局,并在適當時機戳破,我想可以創造出更好的創投界的圈子和就業環境。
下一篇:創業有天花板么?有!就是你自己!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創業從01的6個關鍵環節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